"催眠"背后的科学道理 催眠能产生安慰剂效应

2017-04-26 09:29 来源: 生物谷
调整字体

  

  一些人可能会认为"催眠"仅仅是一个把戏,然而,令外一些人则感叹催眠更像是某种"超自然现象",即能够神奇地让人进入无意识的"机器人"状态。如今一些研究则表明这两种说法都不正确:催眠仅仅是人们的正常行为。

  催眠可能需要一系列的"仪式"进行引导,比如将对象控制住不动,放松,想象一些画面,根据催眠师的引导一步一步地去做。这种引导的目的是将受控制的人的思想完全集中在催眠师身上,完全听从催眠师的话语。科学家们对催眠十分感兴趣的原因之一是被催眠的人经常会感觉到自己的反应不受控制。

  大部分引导过程都是为了产生这样的效果,但引导本身并不见得十分重要。令人惊奇的是,催眠的成功与否并不依赖于催眠师的特殊能力。事实上,催眠的成功是由被催眠者自己的"催眠意识"决定的。这个概念是描述我们对外界建议的反应情况。目前研究发现一些基因的特征会导致人们更容易产生"催眠意识"。

  大部分人对催眠的反应都是适中的,这意味着他们都能够对催眠的引导进行一定的反应。反之,有一小部分人对催眠的反应很弱。然而,目前研究的重点在于对催眠反应十分强烈的群体,占据人群总体的10%左右。

  对于这一群体来说,催眠可以用于分散痛苦,但也会制造幻觉以及产生健忘的症状。大量大脑成像的证据表明这些患者并没有伪装自己被催眠的假象,事实上这些人在进入催眠状态之后大脑的活动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有研究表明,这些反应强烈的人群大脑的前叶的连接性以及功能存在一定的异常。还有一些证据表明这些人群的认知能力相比其他人群有所下降

  尽管催眠的效应十分难以置信,但目前我们都接受的一个观点是催眠能够产生一定的"安慰剂"效应,即一些本来无效的药物治疗在催眠状态下可能会产生一定的治疗效果。因此,催眠本身也可以被用来进行一些疾病的辅助治疗。

  责编:江婧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相关阅读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