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恋成瘾是一种病 社交媒体让人越来越自恋

2018-10-23 09:12 来源: 健康时报网
调整字体

  朋友圈、微博……社交媒体似乎让人越来越自恋:时不时晒一张照片,自拍要晒,吃饭要晒,孩子要晒……日前,英国研究人员把这种行为归纳为除化学成瘾(如毒品等上瘾)、行为成瘾(如赌博、游戏等成瘾)外的第三种成瘾——本体成瘾。在研究人员看来,社交媒体助推人们“沉迷自我”,鼓励人们过分关注自己在他人眼中形象,从而加速这一成瘾患者数量增长。

  社交媒体助长自恋之风 

  为了拍一张满意的照片多次挑选滤镜,时不时的登录社交软件查看评论……虽然社交平台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但也加剧了人们的自恋心理。

  24岁的张甜(化名)就是社交媒体大军中的一员,平时无论做什么事情,第一反应就是要拿出手机拍几张照片,每次发一条朋友圈,都要花费半个小时到1个小时,张甜说:“每次收到点赞,都特别开心。”

  “其实,每个人在本质上都是自恋的,只不过社交媒体让一些人的自恋有了充分呈现的途径。”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宋崇升说,自恋是一种认为自己值得珍惜、保护的真实体验,也就是说一般个体的自恋并非不健康,社交媒体只是自恋的一个媒介。

  而不同于张甜,一些人在社交媒体上会刻意拔高和美化自己的生活,变成了生活中的“演员”。据媒体报道,国庆期间29岁的谢筠看到了前同事张某在迪拜旅游的朋友圈,写到“在迪拜过长假,这里很热,还30多度。”但几个小时后,谢筠就和张某在重庆某超市相逢,随之谢筠就被这位前同事从朋友圈拉黑了。

  社交媒体确实给很多人提供了展示自己、迅速获得他人认可的空间,但依靠点赞、分享构建另一个并不真实的自我,只会让人远离现实。从这点上看,社交媒体助长人的自恋,如同“火借风势”,不仅满足人的自恋,还可能强化人的自恋。

  自恋成瘾是一种病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自恋,希望能得到别人的肯定,但当自恋过度甚至成瘾,就成了一种病。在心理学上有一种“自恋型人格障碍”,这种人在生活中总喜欢高谈阔论,标榜自己。

  首先,自恋成瘾的人内心都会有一定的焦虑情绪。很多人上微博、朋友圈,就是看有没有人关注自己,自己的动态被多少人点赞,甚至有些人因为没有人评论和转发,而变得焦虑。他们往往关注的不是自己的形象是否完美,而是这种形象会在别人那里激起什么样的反应。尽管自恋成瘾的人认为自己“权力无限”,但是离开了崇拜他的观众,他就表演不下去。

  其次,自恋成瘾还影响生活。近年来“自拍死”一词出现在大众的视野。巴拿马一名27岁的女子自拍时坠楼而亡;印度一则研究显示,自2011年至2017年,全球约有259人因自拍意外死亡。过于追求关注度,以致于忽略了潜在的危险。

  再者,自恋成瘾也威胁着社会。香港城市大学一项调查发现,中国香港中小学生的自恋指数达3.89分,较美国(2.90分)、澳大利亚(2.81分)和英国(2.36分)高出三至六成,有16.5%的学生属恶霸型欺凌者,其自恋指数高达6.23。

  宋崇升提醒,健康的自恋是相信自己可爱,不管别人评价如何;而不健康的自恋,则不相信自己,总是需要通过别人的评价来证明。如果遇到批评,则一定会认为别人是在恶意攻击。表面上他们自尊心很强,实际上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会为他人着想,总是要表明自己更优秀,甚至不惜贬低他人来标榜自己。

  展现需要适可而止 

  虽然说适度自恋没什么不好,但当自恋超出了社会的许可范围,这就成了一种不健康的自恋。

  要学会正视自己,美照、评论、点赞、转发,没有这些并不代表你不够优秀。晒豪车、晒旅行,有些背后,可能隐藏着他们对自我身份的焦虑,以致于需要不断借助展示来获得他人的确认,这样的“自恋”展现要适可而。

  “要学会将自恋升华。”宋崇升说,喜欢自己不是坏事,如果让自己更健康、更丰富则会让自己趋于完美。

  首先,多积极和他人面对面交流。自恋者往往看不到自己的不足,也看不全他人的优势。所以要鼓励自己心态开放,与人互动既尝试着做到见贤思齐,也要学会君子和而不同。

  其次,展现自己要多从生活中下功夫。宋崇升介绍,升华自恋的方式有很多,不仅仅是在网络上展现自己,比如追求健康的身体、充满活力的精神状态,敏捷的思维,稳固的记忆等,追求那些有质感有深度的自恋,则会让自恋更加健康、美好。

  试着每天坚持健身、睡好每一觉、每月读一本书、对一个兴趣持之以恒,通过这种健康的展现,反而会让自己更有幸福感。

 

责编:柳昕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相关阅读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