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常用药涨价:部分药品价格翻倍仍一药难求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红霉素眼膏、复方甘草片是很多家庭的必备良药,蚊虫叮咬、感冒咳嗽等小病小灾的都能用得上,几毛钱的价格也给很多人留下美好回忆。然而这些家庭常用药最近开始涨价了,在部分地方,廉价药的价格甚至出现翻倍上涨,有的药品在短短一年内价格涨20倍,即便这样仍然一药难求。老百姓熟悉的廉价药去哪儿了?谁助推了药价的上涨?
济南市民杨女士的眼睛最近又上火了,本想到社区服务中心多买几支红霉素眼膏备用,却被告知已经没货了,而且不确定什么时间能再来货。辗转跑了三四家药店,杨女士终于买到了红霉素眼膏,让她想不到的是,短短半年间,原来几毛钱一支的药膏已经涨到了四块六,“虽然也不太贵,能负担得起,但是这么短的时间从几毛涨到这个价格,在心理上觉得不能接受。”
红霉素眼膏
记者随后在济南几家药店进行实地走访发现,不仅红霉素眼膏的价格涨了,像谷维素、立普妥、复方甘草片等药品价格都上涨数倍。以往6毛钱一瓶的谷维素片如今上涨到了8.5元/瓶;治疗冠心病的立普妥以前每盒7块钱,如今一盒的价格上涨到了60多元;而用于治疗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高三尖杉酯碱注射液,每支价格也已由1年前的5元上涨到现在的110元,价格暴涨20多倍。
其实,济南廉价药供应短缺并大幅涨价在全国并非个例。近年来在全国多地,廉价药频频告急的消息屡屡被曝出。2015年底,安徽一名13岁小患者急需的廉价“救命药”平阳霉素,在安徽全省只找到4盒库存;2016年,溴吡斯的明片出现药荒,全国很多重症肌无力患者都在寻找这种救命药,而这种廉价药的价格也从原本的33元被炒到280元的高价。
山东某医药公司负责人马志强表示,廉价药价格上涨不排除有部分药企通过垄断地位抬高药品价格,“比如前一段时间炒得比较热的鱼精蛋白,可能只有两家生产,北方是北京的厂家生产,南方是上海的企业生产,他们联合起来垄断市场,给政府和社会施加压力来涨价,这种现象也是有的。”
除了价格垄断,廉价药品涨价更多是一种市场行为。当企业生产廉价药的原材料、人工、物流等成本不断上升,甚至逼近售价时,许多企业不得不停产。企业停产必然加剧廉价药供应短缺,从而助推廉价药价格飙升。山东某药厂研发负责人刘先生说,廉价药被认为是“有疗效、无钱途”,任何一家药品生产企业都无法承受赔本生产,他们很难只靠良心和责任运转,“不涨价药厂就等死,现在确实很多廉价药都消失了,有的药厂也是迫不得已,原价维持不住,比如低价药招标后也不一定能中上,即使中上之后也不一定卖得出去。”
当生产廉价药无利可图,有些企业玩起了“新瓶装老酒”的把戏。同一种药,换个名称、换个包装、换个批文,身价就可以翻几倍甚至几十倍。如此一来,一些廉价药脱掉“廉价”的外衣,以全新包装重出江湖,而每一次换装都意味着价格的飙升。以消炎药为例,从四环素到阿莫西林再到头孢的蜕变,与之紧随的就是价格从几毛钱到四五块钱再到二十多块钱的攀升。
以红霉素眼膏、复方甘草片为代表的廉价药,又被称作基本药物,是指能够满足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保证供应、基层能够配备、国民能够公平获得的药品。然而,在2016年全国两会上,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中国医药企业家协会会长于明德指出,廉价药品正在以每年几十种的速度消失。即便疗效再好,但药品价格低,企业不生产,老百姓没药买,廉价药正进入到一个死循环。如何破解廉价药供应短缺的难题?
对此,国务院国家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刘国恩认为,廉价药的供给需要政府的“有形之手”来托底,“通过市场手段是解决不了的,只有一个办法,就是通过政府的公共财政之手举办相当数量的政府全资托底药厂,让它赔本经营,政府公共财政兜底,那么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业内人士表示,廉价药供应短缺的现状短时间很难改变。未来在医药行业里,只有政府、药企和医院三方不断博弈,最终找到一个市场平衡点,才有可能使廉价药真正流通到患者手中。
责编:柳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