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的孩子有“手机瘾”吗?《心晴》心理专家举了两个案例

2020-09-28 19:47 来源: 长江网
调整字体
  长江网9月26日讯(记者毛茵)手机不离手,逃课去网吧,偷偷买手机……近日,长江健康传媒大型心理互动栏目《心晴》线上活动中,长江健康心理专家智库专家、武汉纽特思特心理咨询师江普主任被焦虑的父母们打了围,1个半小时的线上咨询持续了2个多小时,家长们最头疼的问题就是如何帮孩子戒掉“手机瘾”。
  咨询的家长们反映,孩子们对手机的“热爱”简直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而江普老师发现,很多父母管孩子们玩手机的方法也几乎同出一辙,父母们一味担心孩子成绩下降,多通过不让用手机的形式去管理,很少去了解孩子到底在想什么。
  案例一:为了查孩子行踪,母亲查孩子手机信息,翻书包
  17岁高三学生王弘(化名),高一下学期私下刷了母亲的信用卡偷偷买手机,一年多来习惯手机不离身。“我和他爸要他不要耽误学习,好说歹劝都无效!”在上周的争执中,暴躁的王弘拼命地用头撞墙,拿着钢笔戳自己的手……
  开学后,动不动和同学发生矛盾,他气愤地吼叫:“他们总是针对我,那种眼光分明是鄙视。我不想上学!”虽然勉强上了学,但上课睡觉,课后也不做作业。在学校住宿,老师强制收手机时,王弘的反应激烈,跟老师大吵大闹。他的理由是:我有自己的目标和圈子,没有手机便无法实现,“我有抑郁症,只有手机可以稳定我的情绪”。
  周末时,父母好不容易趁儿子睡着了,悄悄进他的房翻出他的手机,想看孩子到底在做什么;翻遍书包,想发现什么蛛丝马迹。
  案例二:家长想用手机哄孩子学习,对不对
  13岁女孩小莉“到现在还没玩醒”,初一下学期网课期间,手机和电脑不离手。到了快开学前夕,因为作业完成不了,不肯上学了。上学期间也是注意力不集中,“不让玩手机,我就不做作业!”小莉威胁父母。
  上课一直在“神游”,回家蔫蔫的,晚上常刷手机视频到凌晨1点才能睡着,刷手机也是盲目乱看,白天精神萎靡。“你们把我逼成了抑郁症!”小莉说。但父母认为孩子不是抑郁而是手机成瘾,只会刷手机而不愿学习,想限制使用手机却因她称要自杀而妥协。
  “我们无可奈何,只能把手机还给她,哄着她好好学习。这样做对不对?”小莉的母亲很无助。
  专家把脉: 翻书包、“哄”着学习都是一厢情愿的被动行为
  “查信息、翻书包、用各种条件‘哄’着孩子学习,都是家长一厢情愿的被动行为,于孩子成长有害无益”江普说,“手机瘾”是表面现象,其本质是教育问题,家长不良的育儿模式会影响孩子的成长。
  网络是青少年的精神避难所,孩子爱上网不爱上学的现象比较普遍,这是让很多家长头疼的共性问题。家长往往关注的是孩子成绩下滑、老师“告状”等,而不知道孩子在现实当中碰到了什么困难和问题,他的挫折、压力或是失落是什么?
  江普以有些孩子沉迷于网瘾为例进行分析。孩子们刚开始玩游戏可能只是要放松下,但是玩进去后发现可以在游戏里将别人打败,在那个虚拟世界自己很放松,可以彰显自己的价值感。对于绝大分部“问题孩子”而言,游戏可能是个诱因,到后面可能就渐渐形成了恶性循环——现实世界里遇到困难,就越想在游戏里面喘口气,获得一点平衡的满足感。但越投入到游戏中去的时候,又会进一步恶化他的现实处境,就这样形成一个难以摆脱的恶性循环。
  学习处理生活中问题,家长需和孩子一起成长
  江普建议,当孩子出现很极端的言语或自伤自残的这些行为,最好先由精神科的医生参与去做一些评估。而对于一般孩子而言,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想法比较多、有时候也比较冲动是正常现象,在这个时期亲子关系和谐,才有助于处理各种矛盾冲突。
  这个时期的孩子内心也承受着很多压力:在学校里,难免会遇见不顺心的事情,学习压力大;学习成绩不好,无颜面对老师和父母,对未来也心事重重;和同学的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在这些种种的压力之下,孩子不知道该怎么处理、不知道谁能真正理解自己、真正帮助自己。
  因此,家长可以做的是:是要和孩子建立好关系,多给孩子一些正面鼓励与赞赏。比如每天吃饭时,不要首先就问他学得怎么样,考得怎么样,可问问他当天有什么开心、不开心的事情。少讲些道理,定期抽些时间陪孩子玩一玩,特别是父亲,更要做到这点。甚至可以和孩子共同制订计划进行对战游戏,了解他的喜好和特长去因势利导,其他时间家长和孩子都放下手机专注于学习工作;每天吃饭时家长和孩子都说说当天的见闻和烦心事,一起出主意解决,让孩子在参与中发现自己的力量。
  【活动预告】周三线上交流专家邓彩虹
  国庆“超长假”来了,你的孩子适应了开学生活节奏吗?如何趁假期调整亲子关系?
  本周三(9月30日)中午13:00-14:30,长江健康心理专家智库专家、湖北省心理咨询师协会理事邓彩虹为大家答疑解惑。武汉壹方心理研究院培训中心主任邓彩虹老师作为湖北省心理咨询师协会讲师团讲师在个人成长、儿童教育与亲子关系、亲密关系、情绪压力调节等方面有丰富咨询经验。
  您可关注《心晴》信息,添加健康小助手,邀请您加入“青少年心理咨询群”,预先留下自己的疑问,届时由邓彩虹老师集中回复。
  【编辑:姚昊】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