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着力推进基层防病治病一体化

2021-03-11 01:19 来源: 长江网
调整字体

  长江网3月11日讯(记者黄琪 通讯员邓盛强)近日,市民何女士因孩子患有慢性哮喘,打算带孩子到硚口区汉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让国家“岐黄学者”、湖北省中医院的专家王平给瞧瞧。她听说,王平教授的专家号很难挂,但他每周五都在该社区坐诊。何女士在该中心很容易就找到王平主任给孩子看了病,“这可方便多了!”

  在疫情防控武汉保卫战和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了居民发热排查、病人转诊、隔离点医疗服务、流调、核酸检测采样、紧急预防接种等繁重任务,发挥了基层哨卡作用,守住了居民健康第一道防线,但也暴露出一些短板和弱项。对此,武汉市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热诊室改造力度,充实基层人才队伍,健全医疗机构、疾控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联动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扩面积增设备 硬件提档升级 

  走进洪山区青菱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看到入口处设置的红外线测温门,在医学影像科,CT、数字拍片机、移动X线机、四维彩超等先进医疗设备一应俱全。该中心还新建了核酸检测实验室,为辖区居民、住院患者提供核酸检测服务。

  我市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后,各区都加大了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通过扩大业务用房面积、购买医疗设备、添置救护车等措施,切实提升基层防病治病能力。全市203家基层医疗机构规范设置预检分诊点,完成发热哨点的改造。同时,安排专项资金为中心和卫生院配置移动公共卫生服务车,为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配置智能健康服务包,努力将健康服务送到居民身边。

  左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位于东湖高新区,新建用房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中心配有零接触式智慧药房、自动发药机器人、螺旋CT、预防接种信息化平台等智慧医疗装备。东湖高新区卫健局相关负责人汪洲介绍,在全市疫情防控中,全区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配置CT、负压救护车和标准化的发热门诊室,确保患者筛查、分流和转诊及时高效。疫后,该区获批中央抗疫特别国债资金5亿元,其中3亿元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除了现有的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该区还有7家在建或已立项将建。

  给编给补贴 多种方式吸引人才 

  东西湖区径河街卫生院医生余骞2018年从一家公立医院“跳槽”到该卫生院,她告诉记者,“在基层离老百姓更近了,也更有获得感”。

  吸引她的,是东西湖区强有力的人才政策。该区实施卫生院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在原有财政供给保障政策不变的基础上,划拨600万元改革专项经费,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绩效工资总量,调动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村卫生室医务人员也纳入卫生院岗位统一管理,实现同待遇同保障。该区还设立了“医疗卫生人才引进专项资金”,每年从中拿出100万元为基层引进人才,凡引进的职前本科人员连续3年每月给予1500元补贴,引进的医学硕士连续3年每月给予2000元补贴。

  强基层,人才是关键。去年,武汉市制定一系列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对人员编配、人才引进、薪酬、晋升等予以规范。专项招聘的113名基层专技人员全部按照“街管村用”管理,纳入事业单位编制。职称评定向基层倾斜,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4人晋升正高,153人晋升副高。

  各区结合实际不断创新基层人才工作,采取提供事业编、设立编外用人额度、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吸引人才到基层工作。

  群众防病治病“一站式”获取 

  硚口区70岁的居民周琴最近血压较高,她跟往常一样,来到韩家墩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专家工作室,向同济医院心内科主任汪道文教授咨询。汪教授仔细诊断,调整了用药,同时对她的饮食起居提出建议。医务人员也定期与她联系,关注她的血压控制情况,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韩家墩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在的硚口区是武汉市医防融合试点区之一。武汉市在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慢性病长处方,范围包括高血压、糖尿病等10个病种,对签约慢性病患者最长单次开具不超过1个月的药品用量,满足慢性病患者长期用药需求。开展部分门诊重症(慢病)疾病复诊服务,将高血压3级、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8个病种纳入,方便重症(慢性)患者就近复诊购药,居民在社区就实现慢性病治疗与预防“一站式”服务。

  武汉市卫健委基层卫生与老龄健康处负责人付旻介绍,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后,武汉市更重视基层医疗机构的医防融合。通过与市医疗机构、疾控机构的交叉培训、业务指导,基层医务人员实现医疗服务水平和公共卫生素养双提升,居民健康守门人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彰显。

  【编辑:付豪】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相关阅读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