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旅游乱象"需多方联手
(中国劳动保障报)中国消费者协会10月28日通报了 “国内部分旅游线路体验式调查”的开展情况。在实际体验的96条线路中,行程前、行程中和行程后的各个环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尤其行程中更为突出,74%以上的线路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
中消协于9月11日至10月7日组织196名志愿者以普通消费者的身份,报团参加了覆盖国内27个省份的96条线路。这是中消协首次大规模开展针对国内旅游消费市场的一次体验式调查,结果令人堪忧。强制购物和诱导消费屡禁不止、导游队伍质量参差不齐、旅游服务总体满意度偏低等问题,让许多游客高兴出游、败兴而归。调查报告不仅暴露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窘境,也显示出旅游业开展系统治理的迫切性。
近年来,旅游消费成为国民生活消费的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数据显示,2005年至2014年, 中国国内接待游客由12.12亿人次增长到36.11亿人次, 近10年, 年均增长率高达12.9%。与30多亿人次的出游需求相比,当前的旅游产品供应能力则相对不足。
不能否认的是,国家和各省市旅游部门近年来也着实做了很多扎实的工作,旅游政策法规不断完善,管理举措不断推出;各地景点的开发越来越多、服务种类越来越丰富,但同时,由于景点和旅行社管理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丽江、三亚、青岛……许多热门旅游地频曝恶性宰客事件,极大地影响了游客的出游体验,也制约了地方旅游业的发展。此次中消协组织体验选择的基本都是普通消费者可以接受的经济型线路。这些路线强制诱导购物现象已经很普遍,一些低价或零团费购物团的情况更是可想而知。
旅游消费市场混乱、游客满意度低,究其原因,既有一些地方行业管理部门对存在的问题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还有一些旅行社、餐馆等旅游市场主体,习惯于粗放式发展、野蛮式经营,为了自身利益,无视旅客消费体验等多重因素。
旅游业是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者的满意度不仅决定着旅游业发展的前途命运,也是衡量一个地方旅游业水平的试金石。近年来,我国通过设立中国旅游日、出台旅游法、制定国民旅游休闲纲要等措施,大力推动旅游业发展。中消协主动介入市场治理,积极作用是值得肯定的。但中消协终究不是执法者,只有旅游、工商、物价、公安等多部门协同治理,严厉打击哄抬价格、强迫或变相强迫旅游消费等违法违规行为,才能有效维护旅游者的合法权益。
针对这次调查反映出的问题,国家旅游局表示,在对违法违规行为严格查处、限期处理的同时,正针对目前导游管理上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导游管理体制改革的方案,并将于近期在国内试点实施。期待旅游业各相关部门下大力气扭转行业风气,切实赢得游客的理解和尊重,推动旅游业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发展转变。
编辑:任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