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多年的侗家古寨 芋头古侗寨和她的人们

2017-07-27 11:28 来源: 长江网
调整字体

  长江网讯 这是一个湿淋淋的雨季,一不小心走进了六百多年的侗家古寨——通道芋头古侗寨。

 

  芋头古侗寨  摄影:李双喜

  在张家界开往南宁的列车上,有缘结识了几位张家界航院读书的怀化通道县女孩,在得知我们一行前去通道芋头村做客后,便愉快的攀谈起来。在攀谈中又得知其中的一位竟是芋头古侗寨的,姓杨,我暂且叫她小杨。小杨说芋头古侗寨有六百四十年的历史,二00一年被国家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已经开发成中国景观村落。她到航院就读的是旅游专业,学成后决定在家乡从事旅游服务工作,要把侗家文化发扬光大。从她的言谈举止间无不充满了自豪和信心。

  万佛山  摄影:邹胜涛

  这一番谈话让我很感动,也激起了我的兴致,这之前我对通道知之甚微,对于古侗寨更是一无所知。这些年,人们的旅游欲望正在开始转变,乡里人逐渐从欣赏高楼大厦、灯红酒绿的城市转向名山大川,城里人也开始从欣赏名山大川转向古朴原始的村居部落。这一转向,顺从了自然。自然的才是最好的。小杨口齿伶俐、思维敏捷,提早给我当了精神导游,把我的思维带向那个风雨飘摇的悠远岁月。一时间,通道神仙洞的神秘,通道万佛山的雄伟,芋头古侗寨的歌舞笙箫有如走马灯似的在我脑海翻动,瞬间和我们张家界的天子山、黄龙洞、土家吊脚楼、桑植民歌纠结着,纠缠着,充盈着我的思绪,急切的想要去理顺,去弄清。

  到通道火车站已经深夜,站台上的灯还在努力地亮着。稀稀疏疏的几个客人正忙着奔向自己的车厢,无暇关注下车的人。上下就在转眼间,火车只做短暂停留,便抛下有些孤独和茫然的我们,呼啸着向南奔去。顺着指示,我们走出站口,等待我们的是无边的夜幕。灯光寂寞地亮着,远处的黛青的山峦寂寞的守望着。

  侗寨夜色  摄影:李双喜

  好在没有久等,很快就上了接我们的车。小杨也和她的同学作别后,放心的坐上了我们的顺风车。出了小小的通道车站,一路向西南,驶进无边的幽暗。大约半小时后,便到了芋头古侗寨醒目的寨口。过了寨口,车一直前开,透过被细雨淋湿的窗玻璃,借着扑面而来的灯光,那些吊脚楼支离破碎的闪过眼帘,瞬间又消失在黑暗。路越来越窄,巷子也越来越深,似乎走进了无尽的隧道。小杨终于到家了,下车前一再承诺明天充当我们的向导,要给我们讲解这座古寨的前世今生。这不免让我喜出望外,油然而生出些许激动。

  我们再行两分钟,车便停下。下得车来,望着四周黢黑的群山和山谷山脊间斑斓若星的灯光,一时间,一种更加神秘的感觉悄悄袭上心头,感觉自己悬浮在空间,弄不清哪里是地哪里是天。借着微微的细雨,我正期待着明天的悸动。

  踏着光滑湿润的石板拾级而上,穿过一个又一个曲折迂回的巷子,晕头转向的我们终于找到了归宿。主人热情的介绍一番后,便周到的伺候了我们的茶饭洗嗽。借着微醉,疲倦很快就袭上眉头,头枕着古寨神圣的土地,一夜无语,沉沉睡去。

  芋头古侗寨  摄影:申国贵

  次日早起,天公作美,风停雨住。站在楼栏上放眼望去,只见远山云缠雾绕,稻田葱茏翠绿。俯视,鳞次栉比的瓦脊一层层、一叠叠的向下递进;仰视,参差不齐的吊脚柱子林立着向上涌去。山体翠绿着,空气清新着,旖旎的小河闪亮的流淌着,一切都在静静地美着,从骨子里,从灵魂的深处陶醉着我。当我从这个世外桃源、人间仙境里苏醒过来,才发现袅袅的炊烟早已升起。炊烟透过瓦背弥漫着,融合着,升腾成一片祥和的紫雾,融进乳白的世界。这不正昭示着这座古老的侗寨的前世今生吗?我被震惊,茅塞顿开,象沐浴了佛的圣光,让我超凡脱俗。

  勤劳的主人麻利地整好了早餐,都是地道的家常菜,纯绿色无污染。席间,我无法拒绝热情好客的主人的规劝,真真吃了个酒醉饭饱。要不是找了个观看古寨的借口,真的就要醉倒席上。看看那些菜园,望望绿油油的稻田,我才明白,这里的人们依然过着农耕生活,自给自足,一菜一饭都是来源于自然的馈赠,没有外面世界的物欲横流。再看年岁参差悠远的木头楼房,原始古朴,依山傍水,错落有致,道法自然。透过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石,这里的土,再看看这里的田,这里的园,这里的瓦,这里的房,就会发现,芋头古侗寨的人和自然的天然融合,是侗寨人遵从了自然,大自然才给予了侗寨人一菜一饭,才保证了侗寨六百多年的荣辱兴衰、子孙繁衍。大自然是公平的,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侗寨石板路

  和小杨相约后,我便走在了从古寨的深处通向寨口的石板路上。

  一路上走走停停,读着那些岁月书写的史书,不时与佝偻的老人擦肩而过。这些老人穿着简朴,装扮自然,慈眉善目,从满是皱纹的岁月褶皱里绽放着亲切自然。回望那些蹒跚的佝偻背影,透过倒回的时光,我仿佛看到了一张张俊朗的脸、一双双迷人的眼,一个个鲜活的小伙和姑娘,用坚实的肩和宽厚的背承载了侗家一代人的希望;用优美的歌喉和翩翩的舞姿演绎了侗家一代人的美好时光。如今,这些人终于老去,有如那些摇摇欲倒的老房,在见证了古老侗寨的发展,贡献了新侗寨的繁荣后,再走向那片清明幡飘般的墓场。岁月不仅在老人的头上雕刻了故事,也在每一处古建筑上隽刻着传说。

  侗族建筑

  小杨告诉我,古侗寨的每一座风雨桥,每一座鼓楼,甚至每一口古井都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就连他们最最尊敬的祖先定居这里都是美丽的传说。其实,小杨即使不说,我也知道,这样大的一个保存完好的古侗寨,风风雨雨六百多年的历史,即使再没有传说,也就是最传说的传说了。说着说着,听着听着就走在了一条光滑的青石板大道上,脚下也突然轻飘起来。那青光闪闪的石板顽强的躺在地上,看上去一定有了几百年。小杨告诉我,这就是古驿道,这条古驿道三国时期诸葛亮走个,清末的石达开走个,民国时红军也走个。这一说,我对脚下的路肃然起敬。看着那些被脚板磨光的石板,我俯下身体,虔诚的趴在石板上,贴着耳朵静静地听,似乎听到无数的脚步带着岁月的痕迹,带着年轮的沧桑,从遥远的三国走来,从遥远的清代走来,从峥嵘的民国走来,人欢马叫的,地动山摇的滚滚而过,又瞬间消失。看着回龙桥、龙门、牙上鼓楼那些沧桑古老的木料和精致的雕花,再去用带着体温的手摸摸,将你的脸颊贴着它,你就会听见它们在说话,就会感觉到那咚咚跳跃的声音不是来自你的心脏而是来自遥远的古代工匠巧夺天工的斧凿。一时间,这里的一山一水,一木一瓦似乎都在诉说,熙熙嚷嚷讲述着那些苍老而悠远的岁月。我有些陶醉又有些清醒,就这样蹒跚在芋头古侗寨的旅途。

  小杨告诉我,萨岁坛是用来祭祀他们最最至上的祖母,是她带来了优美如天籁的侗歌,是她带来了侗族灿烂珍贵的盛装,是她繁衍了侗家生生不息的血脉。面对萨岁坛,我微闭双眼,双手合十,虔诚祝愿。

  侗族姑娘  摄影:鸢尾

  从寨子的深处走出,便可见三三两两的游客和盛装的少妇,还有兴修的气派堂皇的吊脚楼,醒目的招牌和诱人的味香。再往前走,便是人头攒动,熙攘若市,这便是旅游区了。在这里浓缩了六百多年古侗寨的文化精华。透过那些古老的农具和生活用品,折射出的是侗家人民世代的勤劳和艰辛,那种不甘屈服和隐忍、与命运抗争的血泪史篇;透过一座座雄伟的鼓楼和风雨桥,又折射出侗家儿女几百年来的幸福、快乐、家兴人旺的场面,那种豁达、通融的心理。无论生活的逆与顺,地位的贵与卑,这里的人们都是快乐的。无论是过年过节,播种收获,这里的人们都会穿上盛装,点上篝火,吹起芦笙,唱起侗歌,为爱情,为希望,为收获尽情欢乐。人们期待风调雨顺,更期待政通人和,既有崇高的迷信信仰,也有崇尚科学、顺应自然的心态。廻龙桥、龙门等建筑的传说,都彰显了芋头古侗寨人的聪明与豁达,才得以生生不息,保存完好,创造了一个不朽的奇迹。

  拦门酒  摄影:李双喜

  我无缘这里的“合拢宴”,也无缘这里的“拦门酒”,还有盛大的“芦笙会” 和来自天籁的侗歌,更无缘“祭萨”、“闹春牛”和“抢鱼塘”,我只是作为一个极其普通的过客,一个肤浅的读者,在一个不是恰好的时候匆匆地粗略地翻看了古侗寨这部博大的书籍。这部书籍,不仅是史书,更是画册。其实,这里的文化底蕴精深厚大,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即使让我全部的翻阅了,我也只能惊鸿一瞥,无法领悟到她的精髓里去。如今,这部书已然翻开,正期待着人们去解读。

  回望渐离渐远的古寨,才发现,芋头古侗寨极像一位待闺的曼灵妙女正在揭开她那神秘的面纱,期待着世人去注目,又如一颗璀璨的明珠被挖掘剥离出来,正绽放着奇异的光彩。即使你有多么浮躁,即使你有多么张扬,即使你是多么高贵,即使你是多么卑微,只要你能到古驿道上走一走,到鼓楼上坐一坐,摸摸这里的木头,喝一口古井的水,吃一吃农家的饭,感受一下这里的人们的热情和纯洁,那么,你就一定能受到感悟,知道该怎么去生活。

责编:江婧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相关阅读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